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近视弱视——中医家庭疗法

博裕堂 www.boyutang.cn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关于我

博裕堂网址:www.mjtszy.com, 执业地点:北京海淀中关村南大街19号,博爱堂名医馆针灸门诊。 联系电话189-1137-8223

 
 

管理——道 德 术  

2010-01-10 11:31:38|  分类: 国学体会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 

管理,道、德、术也。

一、道与管理

“道”是中国思想最高的概念,儒释道三家都谈道,而且三家的道都很相似。今天,我们要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谈管理,也一样离不开“道”。

老子说,“道无为而无不为”。道是宇宙万事万物的原动力和最终标准,是“无不为”的,所以才“无为”(不约束、不限制、不否定)。道本身有阴阳(有阴阳才有运动),但“道”与“器”比较,道是阳性的(主动的),器是阴性的,水至阴至柔,故老子认为“几于道”。人的思想应该像水一样,至柔,才能“几于道”,也就是儒家所谓的“中庸”,佛家所谓的“妙有”。管理作为宇宙间的系列活动,自有其“道”存在,这个道,需要我们去体悟。

老子又说,“道可道,非常道”,常道是不可“道”的。道是整体的、无穷的,中国文化中没有原子论,没有概念论,道,需要整体感悟(这也是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障碍之一)。但是,道与具体事物结合,还是可“道”的,所以,才有“道之以政”,和“道之以德”的说法。庄子也说,道在蝼蚁、在稊稗、在瓦甓……但是任何“可道”的“道”只是一种显像,而不能说是道的一部分,道不是由若干有限、有形的元素组成,而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。

管理从经验到科学,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及管理自身的发展,或许正在进入一个哲学化时代,“道”在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将日益明显(参见《管理的哲学化》)。

道在管理,体现出管理的最根本的动力源泉和评判标准,并随着管理的结构而存在于各个部分。道在管理,有阴阳两极,体现在内外两篇,外篇应该在天时之变、地利之用、人和之力;内篇则结构复杂,在经营、在絜矩(制定规则)、在经权(原则与变通)、在分权、在蓄能、在养望、在均利、在安人、在竞合、在知行……

正如前述,道是整体的,所以,在道的层面上,牵一发而动全身。

道与战略不同,战略主要是显性的,是系列的行动纲领,道则基本是隐性的,是(战略的)原因和标准。道与企业文化也不同,企业文化很多主观的内容,而道则是纯粹客观的。

一个优秀的管理者,应该力行“悟道”,凡用心体悟,必有心得。

二、德与管理

“德”是中国文化中的关键词。

在市场经济中,是否还需要“德”呢?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言而喻的,肯定需要,而且,随着社会活动的日益复杂,德性将更加重要。那么,由于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准参差不齐,会不会有“老实人吃亏”的现象呢?或许有,但肯定不会泛滥,一者因为现代人普遍素质提高,识别能力增强;更重要的是现代信息传播水平提高,“丑事传千里”已不是夸张的说法。

管理者要具备什么样的德行?正直、诚实、善良、谦卑、亲和,不迁怒,不诿过,这些固然是高尚的德行,但这些仅仅是做人的基本品德,不是管理者的核心德行。管理者可以不仁慈,但不可不公正,可以不慷慨,但不可惟利是图,见利忘义。而其最核心的是:图大业而有静气,容天下而察秋毫。

何为大?合道为大。借用“大国”的说法:非庙堂之高,江湖之远,而在于民族之魂。大不在规模,而在气魄。

何为静?气定为静。“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,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”,是一种气定的境界。非静者,见异思迁、人云亦云、急功近利、钓名沽誉,总之是轻率、急躁,难成大业。静气何来?老子说,“致虚极,守静笃”;庄子说,“外重者内拙”;佛法说,“戒定慧”。静气来自于人生的态度。当然,在市场经济社会,“静”不是对社会、市场环境无动于衷,而是需要“内静外动”。

海纳百川,有容乃大。“容”自然是一种境界,一种胸怀。“水至清则无鱼,人至察则无徒”。但是,“容”不是纵容,而是在“明察”的基础上对“可逆性失误”和“无心之过”的可控制性的宽容。对管理者来说,事情发生过程中不了解、不知道,为不察,事后大发雷霆为不容,而不察与不容往往是一对孪生兄弟。

 

三、术与管理

术不是境界最低的环节,而是一种同等重要的表现形式。任何“道”都需要“术”来体现、支持和实现,否则,就是大而空,最后沦为笑谈。法家讲霸道,有权谋和法令为术,儒家讲王道,有礼乐为术。现代管理的“术”更多,生产管理、营销、财务、人力资源、质量控制、信息管理……

 

合道、明德、优术,管理者的三大功课,缺一难以成为一名优秀德管理者。但道德术对一个管理者来说,修炼与运用的频率可能不同,可能其修炼需要的时间和精力是6:3:1,而其显性运用的频次可能1:3:6。而修炼的方法则包括思、学、悟、行四个方面。如果上述说法成立,就不难解释为什么那么多管理专业的人,还不如一个高中毕业生甚至初中毕业生。

西方的文明体系中讲“智”(知识),将道与德都归为“隐性知识”,属于“纳道归术”,这样的理论结构和认识角度,恐怕不利于管理理论的发展与管理者的修炼。明茨伯格大师说“管理是一门手艺”,可能是因为他已感悟到管理中有太多需要悟道的东西,但是他可能不谙中国文化,所以没有用道与德的概念阐述出来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47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